一剪一插,一缠一绕,这些与花儿的默契对话,传递着人与自然的美好沟通。
回到一个月前,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花艺项目的赛场上,气氛格外紧张与专注。在这片整齐排列的操作台之间,选手们小心翼翼地切割花茎、摆弄花材,精雕细琢自己的作品。空气中除了剪刀的“咔嗒”声和电钻的轰鸣,几乎一片寂静。裁判们时而巡视,严肃的氛围给每位选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
“调整情绪让我学会专注。”2004年出生的张明天说道,“我把眼里的一切都关注在自己的操作台上,专注于每一片花瓣和每一条枝叶,别去想结局,只需沉浸于当下。”她以冷静的心态和稳健的技艺脱颖而出,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赢得了又一枚宝贵的金牌,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她多年来持续努力的回报。
从仓促应对到自信从容
回忆起第一次参赛的经历,张明天觉得仿佛经历了巨大的蜕变。2024年,她曾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技能大赛,却因经验不足而在队内选拔赛中出局。彼时,面对“为穿着蓬松婚纱的新娘设计捧花”这一主题,她的作品未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新娘雍容典雅的气质。赛后她反思自己,发现不善于在高压环境下灵活调整是最大的短板。
经过一次失利后,竞争变得更加严峻。然而,她并未因此退缩,而是重新振作,决心以更出色的表现再次出发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给予了她全面的支持——提供专业指导和训练场地,还通过模拟赛帮助她提前适应比赛。张明天用整整八个月时间备战,每周研究优秀作品,参观艺术展激发创意;每天练习基础技法,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。
这一次,她将“兼容性”作为备战核心,不再固守固定的方案,而是尝试灵活构建多样化的设计。她以自我否定与重塑为方法,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。创意遇到瓶颈时,张明天会去自然中寻找灵感,在植物的生长形态与生活中的美中汲取灵感,让自己的灵感之源得到丰富拓展。
比赛当天,她胸有成竹地将一件新娘捧花作品呈现在评委面前。轻薄的欧根纱,宛若行云流水般的飘带,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如意形象不谋而合,辅以精湛的水蜡叶拉丝工艺,实现了中西美学的完美融合。作品灵动、隽永,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赞赏。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,零失误的表现让她以客观最高分荣膺金牌,这也是她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。
从童年热爱到无悔坚持
张明天的花艺之路,始于母亲在童年时对她的点点滴滴影响。出生于安徽的她,从小就被幼师母亲精心插制的花朵吸引。看着母亲将普通的玻璃瓶、扭扭棒和丝带变成一件件美丽的艺术作品,张明天也在潜移默化中对花艺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就读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期间,张明天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学习,同时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。短短两年的时间,她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,包括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花艺项目金牌、安徽省技能大赛花艺项目第一名等,成绩斐然。她说,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的导师朱迎迎和教练项一鸣,是影响她职业生涯的两位重要引路人。在这条艺术创意与专业技艺相结合的道路上,他们教授她扎实技术的同时,也教会了她如何以匠人精神打磨每一个设计细节。
“两位导师经常强调细节的重要性,例如花茎要修得精确,色彩搭配更要和谐共生。”张明天说道。对于她而言,花艺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她善于用传统文化的“留白”之美装点她的作品,并糅合现代感的设计元素,在看似对立的风格中寻求和谐美。
在全球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
这次国赛的胜利,对于张明天来说,显然只是一个新的起点。接下来的挑战对她意义非凡——2026年的世界技能大赛将首次在中国举办,而她的目标就是让“中式美学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。她和导师团队已经开始研发多个版本的“新中式”花艺作品,希望通过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,向世界展示中国花艺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对于未来,张明天既富有理想又充满计划。她打算继续深造,将专科学历提升到本科,同时筹划打造自己的花艺品牌。“未来,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中国花艺的传承行列。”她说,“我希望能创作出让世界瞩目的中式花艺作品,让它不仅仅是文化遗产,更成为国际化的设计语言。”
从幼时的兴趣到职业舞台的华丽绽放,张明天的成长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:每一朵花的美丽都来自持之以恒的用心灌溉。如今,她正用自己的双手为中国花艺书写新的篇章,也期待未来在世界舞台上,用花艺续写更加美好的“明天”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