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上海国际马文化周近日在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圆满落幕。这场历时多日的“马主题盛宴”,不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与竞技体验,更通过“马文化周”的全新定位,为中国马术行业提供了从竞技到文化、从专业到大众、从短期活动到长效生态的全方位平台,逐步构建起中国马文化的独立内容体系。

破界融合,创新赋能:上海国际马文化周引领中国马产业迈向新生态

本次文化周汇聚了近500匹马、300余名参赛骑手,以及20余场赛事,搭建了包含国际马联星级赛事、中国马协系列赛事和本地化赛事的多元竞技体系,包括场地障碍赛、盛装舞步和马球等传统项目,首次亮相升级后的中国马术巡回赛,以及亚洲首个国际马联年青马赛事。规模宏大,形式丰富,标志着中国马术行业迈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。

01.

重新定义马文化

/超越竞技边界,探索文化新内涵/

本届活动不仅仅是马术运动的竞技展示,更通过“马文化周”的全新框架,开辟了马文化更多元的认知维度。正如国际马术联合会秘书长萨布丽娜·伊巴涅斯女士所述,这次活动巧妙融合了体育、文化与消费体验,为公众进一步打开了了解和感受马术魅力的窗口,由此实现了从“专业体育”向“文化符号”的跨越。

在这一活动中,“马”不再是单代表竞技场上的合作伙伴,还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,以及艺术与创意表达的媒介。无论是德国大师对场馆标准的分享,还是公益理念的探讨,亦或是栾树带来的马背摇滚表演,都印证了马文化周在广度与深度上的突破。中国马术协会秘书长钟国伟称,本届活动的赛事和文化覆盖全面,内容丰富,开启了国内同类型活动的新标杆。

02.

三维立体平台

/多元赛事、专业论坛、多方参与/

2025年马文化周以五大核心赛事、三天的专题论坛以及多方展商参与为核心架构,搭建了一个以赛事为基础,行业提升与大众互动为目标的立体生态平台。

赛事为基:体系完善,覆盖全面

文化周整合了中国多层次马术赛事资源,包括国际马联认证的中国马术巡回赛、年青马场地障碍赛、中国城市马球公开赛等五大赛事,不仅涵盖不同年龄层次和技术等级,还为马术爱好者提供了全面的观赛内容。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亦斌表示,这样的赛事布局为马术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更专业和系统的支持基础。

论坛赋能:国际视野本土化

为期三天的主题论坛,涵盖了场馆建设、公益赛事理念以及马术与艺术跨界等专题,并邀请国际嘉宾深入讨论中国马术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。特别是在马匹健康与兽医体系建设方面,诸如萨布丽娜·伊巴涅斯等多位重量嘉宾提出了专业而针对性的解决之道,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启发。

跨界合作:综合赋能

更值得一提的是,文化周整合了文体旅商的多方元素。这不仅仅是赛事,更是一个将马术这一小众竞技连接大众生活的窗口。通过亲子互动、文创展示、公益活动等环节,真正实现了“从精英到大众”的转化。

03.

国际视野驱动

/全球资源助推本土发展/

通过引进多位国际马术名人的参与,本次活动不仅提升了赛事的国际水准,也在技术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尝试。其中,德国奥运冠军伊莎贝尔·韦特以及其他国际教练团队,用极具针对性的方式为本土年轻骑手提供了技术指导,同时展示了国际盛装舞步的高水准表现。

“中德马术人才共育机制”也借此活动正式启动,将形成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流程,对接国际马术规范,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马术竞技水平的提升,还进一步激活了与高端品牌、跨界产业的合作场景,为马术行业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04.

建立本土IP

/打造具有持续活力的文化符号/

马文化周的意义在于通过多形式、多渠道的尝试,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马术文化IP。这不仅仅是单场赛事的成果,而是一个融合了教育、文化、商业与艺术的全新符号。

以年青马赛事为例,其目标是持续为中国马术人才提供成长舞台,同时从国际到本土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复制与优化。久事体育集团提出,下一步将深化马术产业链,从高端品牌合作到青少年培育,逐步形成中国马术行业的独特发展模式。

此外,这一IP计划还包括将上海的成功经验带向更多城市,最终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赛事与文化联动。当观众能够逐步从赛事、品牌、人物的故事中感知这一文化的温度,中国马术的生态将会越来越完善。

破界融合,创新赋能:上海国际马文化周引领中国马产业迈向新生态

正是通过这类深入的探索,2025上海马文化周不仅展示了上海这一国际都市的文化承载力,还通过体育与文化的融合,为中国马术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广阔空间与信心。